【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美术学院:崇德尚学 美育铸魂

一、学院简介

美术学院肇始于1910年中国陶业学堂的美术科,是中国陶瓷艺术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195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学院设有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江西省五星级专业2个。198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硕士点,2024年获批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博士点。“陶瓷设计与美术”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高峰优势学科,并入选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突击队学科,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本科教育成就突出,培养了吕品田、杨剑平、吕品昌、朱乐耕、方李莉、李见深、秦璞、许正龙、邓箭今、罗小平、蒋铁骊、刘建华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学者和刘远长、张育贤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享有“陶院现象”的美誉。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774人,硕士研究生481人。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78人,2023年获得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力。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1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指委1人、艺考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委员1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人、会员25人、雕塑艺委会副主任1人、陶瓷艺委会委员1人、雕塑学会副会长1人、理事2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1人;教师队伍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6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金牌教授1人、省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省“赣鄱俊才”3人、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

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和一般项目以及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1项。美术创作成果突出,取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银、铜奖各1项,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金奖1项,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80余件,在历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获金、银奖达100余项。近年来发表核心论文237篇,出版专著85部。参与国家和地方重要美术创作,学术带头人吕品昌领衔主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主题雕塑《信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像》和《焦裕禄》等塑像任务。先后与中国美协、国家级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承办了30余次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和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联合创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填补中国作为陶瓷大国无竞争性学术平台的空白。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2项和国家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10项,为全国高校、陶瓷行业、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学术支撑。

二、培养模式

学院设有四系一部一中心,分别为雕塑系、手工艺术系、绘画与书法系、美术学系、基础教学部和陶瓷艺术实验中心。设有雕塑、绘画、陶瓷艺术设计、美术学、中国画、书法学、实验艺术、工艺美术、艺术教育9个专业。

学院紧密围绕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发挥景德镇陶瓷大学植根陶瓷行业的办学传统和千年瓷都基地办学优势,运用现代艺术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结合陶瓷艺术创作的匠心、手艺和工艺特性,构建了陶瓷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信念坚定、道德优美、艺术纯粹、致用利人”陶瓷艺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聚焦专业学习、学术研究、技能训练、窑口考察、艺术创作、展览竞赛等教学环节和内容;强调“器以载道、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思想,以“技近乎道、艺通乎神”的境界塑造学生的匠心,以“言传身授、摹摩累日”的方法锤炼学生的精湛手艺,形成学术与手艺融汇、创新与传承融合的培养模式。

三、课堂教学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传统师徒制和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以求真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文化复兴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专业理想,着力打造本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青年教师学术提名展和暑期艺术采风作品展。

立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秉持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理念,推动数字技术与美术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探索数字艺术教育新形态,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学院2021年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数字陶瓷雕塑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2018年《“三创合一,艺工商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陶瓷艺术研究生“艺匠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走近陶瓷艺术殿堂——陶瓷艺术系列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传统雕塑》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陶瓷雕塑创作》等省级一流课程6门。

四、实践教学

学院承办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融合与创新”合作会议、“跨界·协同”艺术与产业合作会议,为陶瓷艺术产教融合提供理论支撑。组织师生融入产业和园区,形成培养基地建在产区和工厂、教学课堂走进窑口和博物馆、艺术实践深入作坊和创意集市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实践教学模式。师生主动对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参与到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化交流等项目建设中。与全国各产瓷区紧密合作,联合建立上虞、龙泉陶瓷艺术研究院、联合体等利益共同体。通过非遗项目、科研项目、文创研发、展览大赛等形式,把艺术创作成果转化于产业迭代升级中,把成效展现于产业青睐度、市场美誉度和文化认可度上。

产教融合经典案例---美术学院与吉利汽车产地战略合作

五、思政育人

学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美术思政”的教育教学思路,通过课程融入、元素融入、人员融入等“三融并举”,形成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红色教育融入艺术课堂,打造了红色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组织师生3000余人次赴井冈山、延安、太行山、于都等革命圣地开展主题创作、课程实践,引导师生在艺术创作中升华理想信念。

打造美育的教学和展示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性师生艺术创作与展览活动,通过“百年奋进,共铸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红五月”活动、“红色走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春献礼二十大暨庆祝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活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活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宣讲会系列活动等,把美术创作作为思政教育的催化剂。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劳动教育、构建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美育思政铸魂的作用。2024年美术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获得国家级“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六、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致力于搭建优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近三年来,学校与国(境)外10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访学项目、重大的国际化展览及学术活动、国际会议、公派出国读博和培训等多种途径,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美术学院优势学科的国际化办学影响力。美院承办的中宣部“中国文化走出去”重点建设项目“唐英瓷坊”国际教育项目,目前已在迪拜、法国、德国设立联合教学中心,致力于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向国际输出共享。学院特聘如国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担任美术学院教授,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来校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及讲座,突出育人国际化特色。

挪威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左图) 美国阿尔弗雷大学德唐纳德·韦恩·黑格比教授(右图)

七、育人成效

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奖156次,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39项;学生获全国性科技文化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9项、共135人次。2016年《心想瓷成—陶瓷3D打印》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第二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大赛选拔赛”金奖。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和指标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毕业生成为新型陶瓷产业的主力军,创立的“蓝印东方”“南 山造物”等百余家陶瓷艺术品牌,引领了当代生活美学的新风尚。教育部简报(第188 期和 1264 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近百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在《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报告中的大国工匠人才指标上居全国高校首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