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黄埔,产教融合——材料学院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办于1958年,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个,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西省品牌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施专业1个。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有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是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学院建设有“陶瓷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工程”和“化学”等2个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建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和“热工基础系列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实践教学团队、材料化学专业创新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拥有科技部“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陶瓷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绿色陶瓷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陶瓷材料绿色生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先进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省“能量存储与转换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西省高校“无机陶瓷膜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科研平台,同时建设有江西省“先进陶瓷材料与装备”、省教育厅“先进陶瓷材料”、“薄膜与微结构材料”等科技创新团队。


二、培养模式

学院基于“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变化,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提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相通、创新创业与校企协同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各专业根据自身特色和行业需求,增加新的专业培养方向,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原有陶瓷材料方向基础上增加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它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在以培养为陶瓷行业服务的尖兵为主线下,通过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课程共建等模式,融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打破课程之间壁垒,重构工科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全方面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新工科多层次人才”。

三、教学平台

材料学院以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平台为依托,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载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主体以“陶瓷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陶瓷工程实训中心”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着力增强学生面向复杂工程问题时的综合实践能力;企业主体则通过与广东松发陶瓷股份公司等企业共建的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68个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为适应陶瓷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双主体平台为载体,组建并获批了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积极构建“育人平台共建、培养计划共商、教学队伍共组、教学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实现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

实施“多翼”举措开展协同育人,校企师资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建设校企合作课程2门、编著行业教材6本等,“多翼”举措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设立“产业精英库”,开展“产业精英进课堂”项目3个,聘请9个行业知名专家来校担任部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环节的教学工作,面向科技与产业前沿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双导师团队制度,学校和企业分别配备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辅助教师和现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学生企业实践期间的各类保障措施;强化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共建师资队伍,选派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22人引进江西省产业教授3人、企业兼职教师12人,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思政育人

学院建立健全了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体系。学院党委凝心聚力打造“亮剑铸魂、熔淬成‘材’”党建品牌,党政领导班子以身示范,带领支部书记、思政工作人员,通过理论宣讲、党课、知识竞赛等方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师生党员走访红色遗址遗迹,现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常态化学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活力,形成了完善的思政工作体系。

学院建立了融合“十育人”为一体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学院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十个方面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育人要素,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实施保障。通过“五支力量”的协同发力、“三个阶段”的持续贯通以及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的全面覆盖,形成了融“十育人”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五、育人成效

学院充分发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以及陶瓷材料绿色生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的作用,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教师聚焦科研热点和产业技术瓶颈,通过揭榜挂帅,校企联合攻关等方式研发陶瓷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形成教学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为新工科多层次人才培养搭建教学资源。

同时在本科生中落实学业导师制和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制度,学业导师制实现本科生全覆盖,新工科拔尖人才选拔从大一开始,占总人数的15%,学生自入选之日起,即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和导师实验室,优先享用学院的开放共享实验室。学院学业导师制和本科生新工科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使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2022-2023年在校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9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获国家专利11项,这些学生充分发挥“领跑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促进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材料学院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工科育人机制和理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考研率分别为27.09%、28.09%和28.57%,持续排名全校前列;学院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踊跃参与科技竞赛活动,2023年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500余人次,24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其中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金奖1项、铜奖1项,获其他省级以上奖励34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5项,省级46项。

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具有“专业基础厚、品质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学术研究领域,2008届无非专业毕业生李志明已在国际顶刊《Nature》中发表论文2篇、《Science》发表1篇,2009届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张小峰获国家优青、广东省杰青,发表SCI论文78篇,2014届应用物理专业毕业生陈强,发表SCI论文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在行业领域,材料学院毕业生被誉为“陶瓷黄埔”中的“王牌军”,并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科技领军人物,创造了箭牌、金意陶、简一、道氏等一大批中国著名品牌,为中国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