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特色引领,多维协同”,培养“勇担当,厚基础,强应用,善创新”的工科人才

第一部分 学院简介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办于1976年,现有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在校生约2800余人。学院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机器人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有“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和“机械”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工程”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江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在读博士(后)教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90%。拥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6人,省学科带头人4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青年井冈学者2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金牌研究生导师和金牌教师各1人。

1 学院专业设置沿革

学院坚持“陶瓷”特色,依托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陶瓷材料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将控制、信息、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陶瓷及其它领域中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先进制造和检测、机器人智能控制和应用、生产线运维和管理中,全面提升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撑学校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之一“陶瓷材料工程与智能制造”以及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中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链,有力促进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学院致力于“培养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坚持“脑手并用、科艺结合、专攻深究”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勇担当,厚基础,强应用,善创新”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托电类基础和物理基础两个江西省示范实验中心、机械基础江西省示范实验中心(培育)、工程训练中心和陶瓷实训中心,以及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54个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坚持三创合一,着力构建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部分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凝练

1.特色引领,打造主线贯穿式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陶瓷大学服务陶瓷”,以学校牵头成立的“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为支撑平台,将陶瓷主线贯穿于文化、思政、课程、实践、竞赛、科研等育人全过程,以价值塑造“铸魂”为基,以知识传授“固本”为本,以能力培养“增质”为翼,构建“陶瓷艺术文化孕热爱、陶瓷创业故事育担当”、“陶瓷特色课程铸基础、陶瓷产业实践强应用”、“陶瓷装备设计提能力、陶瓷技术攻关促创新”的主线贯穿式人才培养体系。

2 主线贯穿式人才培养体系

2.立德树人,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

学院围绕建设育人工作阵地、筑牢育人品牌和完善育人工作队伍三个方面,不断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实效。一是建设“3+1”思政育人工作阵地,拓展思政育人场域。精心打造了“丹心铸魂”辅导员工作室、“悯悦”心理工作室、就业指导工作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服务提供了场地支持;持续建好学院官微、官网等网络育人平台,推出“什么是担当”等精品视频和推文,用“青言青语”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图3 学院思政育人工作阵地及特色活动

二是持续推进思政与业务相融合,将学术竞赛和社会实践育人品牌“擦得更亮”。深入推进科技文化月、红飘带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去,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念、增强本领。

三是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全员育人体系,凝聚育人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的育人合力,通过谈心谈话、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落实OBE理念,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构建了由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次组成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学过程组织、运行、管理、监控、评价和改进中进行落实,为学生培养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促进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学院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方向转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过程考核,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三年,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两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2022-202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

4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4.多维协同,实施立体进阶式培养模式

价值塑造铸魂:通过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以及第二、三课堂的“四听五进”文化育人多维培养学生的情怀和担当。以“两堂两坛”和先进事迹感染为依托,增强使命担当;以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为抓手,铸牢家国情怀,以文化熏陶和实践浸润为基础,锻炼敬业协作能力。

知识传授固本:采用陶瓷工程典型案例贯穿教学和实践环节,保证知识体系不脱节,理论实践不脱节,教学和产业不脱节。以工程案例为牵引,以知识模块为基础,以学以致用为抓手,实现教学体系的递进性、协同性和系统性。

6 立体进阶式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增质:打造“三层次三模块五结合”育人机制,将“校内校外结合、课内课外结合、虚拟现实结合、工艺原理结合、机电信控结合”,以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为平台,以问题为牵引,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引擎,以实训和竞赛为手段,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依托实验和实训中心,学院创建了机械创新设计中心、工程综合能力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物理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让理论、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同向同行。

7 学院实验实训中心

8 学院创新中心

9 学生企业实践和暑期实习

第三部分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成效

1.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强烈

学院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不仅学习认真刻苦,追求卓越,而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涌现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邓煜臻,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江西省首批青年守信联合激励对象吴阁坤,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黄辉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花拥斌,江西省最美大学生刘海义等典型。学院牵头成立的红飘带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成立的“童年一课”云教室公益项目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九届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学院的垃圾分类管理及环保宣讲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获团中央表扬,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表,获国家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10 学生荣誉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出

学院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立项项目18项、省级立项项目30项,其中创新类项目共35项,创业类项目共13项;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创意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比赛,近三年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6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28项,省级一等奖39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72项。2021年,在第四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主题三赛项中,学院组织参赛的队伍在包括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选派的近200支队伍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冠军。

11 学生参加竞赛及获奖

3.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以“加强内涵建设、推动特色发展”为核心,以服务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为目标,明确各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首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首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及人社部智能制造数字工程师培训点。学院持续加强课程建设,近来共获得省级以上一流课程6门。

12 学院一流课程

4.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近五年共立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改革项目21项,其中“基于飞桨人工智能陶瓷工艺课程的研究”项目获第九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并作现场展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建设路径及成效在2024年中德智能制造与绿色环境发展论坛分享、新工科背景下陶瓷特色专业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和成效在2023年新工科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讨会上分享。教师将工程案例融入知识内容编著行业应用型教材,编著的《陶瓷工业机械设备》是国内高等学校陶瓷机械和工程相关专业的唯一教材,且被陶瓷企业工程师们作为设计参考书。近五年已出版《数字图像处理及行业应用》、《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与技术》等教材6本,即将出版教材2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十四五”规划教材)。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近三年学院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2人次。

13 学院教师教学改革成果及成果分享

14 学院教师编著行业特色教材

15 学院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活动